百博智慧大讲堂第151期通知 | 分子技术在玉米DNA指纹库构建及品种鉴定中的研究与应用
动态
2022-05-31 16:24
上期的百博智慧大讲堂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刘志勇研究员,分享了“小麦后基因组时代的功能基因组研究”内容,讲座非常精彩,欢迎大家观看回放。
本次为百博智慧大讲堂第151期(6月1日),邀请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王凤格研究员,分享“分子技术在玉米DNA指纹库构建及品种鉴定中的研究与应用”内容。欢迎参加本期讲座!
主讲嘉宾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王凤格
第151期讲座安排
王凤格
王凤格,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研究员,分子检测中心主任,国家区试玉米真实性及一致性DNA检测项目负责人,农业部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及种子执法年行动真实性检测负责人,UPOV-BMT技术工作组专家。长期致力于分子技术在玉米品种鉴定及育种中的应用研究,先后赴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荷兰、西班牙、墨西哥、韩国等国进行培训及考察。承担科技部、农业部、北京市等科研项目20多项,发表研究论文70多篇,第一(通讯)作者30多篇,论著9项,制定标准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17项,新技术新产品证书2项,获省部级奖项5项。本人获北京市三八红旗手称号,带领的分子检测团队获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等称号。
相关推荐
百奥繁育 | 良种选育的信息管理系统
8月25日,江西省水稻种质资源创新交流及智能育种技术研讨会在江西省农科院顺利召开。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广东省农科院、江西省农科院、中国水稻所江西早稻中心、南昌市农科院、赣州市农科所有关专家代表以及省内种企代表共约40人参与了本次交流会议。
有人说,植物育种的过程就像工厂流水线。挑选的种质即原材料,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设计与加工,送入田间生产线后,一代代优中选优,还得经过严格的产量、品质、抗性测试,过五关斩六将,最终拿到审定编号,成为可以推广的成熟产品。 虽然流程相似,但育种工作远不及工厂生产那样标准。田间环境气候复杂、真实性状判断困难、水肥条件难以统一……种种困难下,选育良种成了概率事件,育种家们都有种“尽人事听天命”的无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