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博智慧大讲堂第9周通知(第26-28期)—本周3场,育种辅助工具、杂优模式分析及分子育种专场研讨
动态
2020-04-25 00:00
已经过去的百博智慧大讲堂第22-23期的讲座老师有中国农业大学马韫韬博士、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孙琦博士、华南农业大学郭涛教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田志喜研究员,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玉米、水稻、大豆分子育种和表型研究研讨讲座,欢迎大家查看回放!
本周,我们继续安排了多场大讲堂,敬请期待!
主讲嘉宾
武汉大学吴贤婷博士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番兴明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徐云碧研究员
第26-28期讲座安排
吴贤婷
吴贤婷,副研究员,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生物学博士,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成员,武汉大学遥感表型组学水稻精准育种实验室成员。
番兴明
番兴明,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共产党党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
2008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11年评为“番兴明劳模创新工作室”、2011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称号、2010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10年评为“十一五”云南十大科技人物、2009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8年评为云南省第十九届先进工作者、2007年荣获云南省“云岭优秀职工”称号和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评为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2004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带领的团队2007年荣获云南省总工会“工人先锋号”、2008年荣获全国总工会“工人先锋号”、2008年评为云南省玉米育种创新团队、2011年荣获云南省“模范班组”称号。
先后主持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50多项。近年来,以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4项(省级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12篇发表在SCI刊物上),主编出版学术专著2部;以第一完成人育成国家和省级审定品种22个,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7个;2002-2009年,推广应用优质高产热带、亚热带玉米新品种累计4989.46万亩,新增产值69.04亿元,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取得了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促进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09年,作为优秀留学回国人才代表,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受邀参加60周年国庆观礼活动。
徐云碧
徐云碧,华中农学院学士(1982)、浙江农业大学硕士(1985)和博士(1993)。
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首席科学家(principal scientist)。曾担任浙江农业大学讲师、副教授兼农学系副主任,美国 RiceTec 公司水稻分子育种科学家,Cornell 大学博士后和Research Associate,CIMMYT玉米分子育种高级科学家和应用生物技术中心主任。先后兼任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MolecularBreeding、The Crop Journal等五个国际杂志和《作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等国内杂志的编委。现任The Crop Journal常务副主编。
徐云碧博士长期从事分子育种研究,致力于建立和发展分子育种的理论、技术、平台和应用体系,发表了《分子数量遗传学》和Molecular Plant Breeding 两本专著。在Science、Nature Genetics、PNAS、中国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50余篇,研究论文累计引用14000余次,H指数48。应邀在国际会议作报告40余次。主办国际会议和培训班十余次。主编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的国际杂志专刊多期。
相关推荐
百奥繁育 | 良种选育的信息管理系统
8月25日,江西省水稻种质资源创新交流及智能育种技术研讨会在江西省农科院顺利召开。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广东省农科院、江西省农科院、中国水稻所江西早稻中心、南昌市农科院、赣州市农科所有关专家代表以及省内种企代表共约40人参与了本次交流会议。
有人说,植物育种的过程就像工厂流水线。挑选的种质即原材料,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设计与加工,送入田间生产线后,一代代优中选优,还得经过严格的产量、品质、抗性测试,过五关斩六将,最终拿到审定编号,成为可以推广的成熟产品。 虽然流程相似,但育种工作远不及工厂生产那样标准。田间环境气候复杂、真实性状判断困难、水肥条件难以统一……种种困难下,选育良种成了概率事件,育种家们都有种“尽人事听天命”的无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