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博智慧大讲堂第7周通知 – 本周4场:水稻基因挖掘利用、玉米育种、表型设施、显微表型
动态
2020-04-12 00:00
上周是清明小长假后复工,只有4个工作日。百博智慧大讲堂安排了三场讲座,包括著名农业评论员张鑫先生、法国农业科学院Christophe Salon教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刘秀位研究员。值得一提的是,Chris是百博智慧大讲堂的第一位外国专家,也给我们带来了第一场英文讲座。欢迎大家观看回放,欣赏带有浓郁法兰西风味的英文学术报告。
主讲嘉宾
接下来百博智慧大讲堂进入第七周(4月13日- 4月17日),我们邀请到了4位嘉宾,包括国内外学术和企业界的专家,名单如下:
- 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葛玉峰副教授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徐建龙研究员
- 青岛清原农冠集团研发总监刘丙新先生
- 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张颖博士
第18-21期讲座安排
葛玉峰
葛玉峰,博士,现任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生物系统工程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传感、高通量作物表型和精准农业。他同时担任内布拉斯加大学植物表型中心主任,负责学校表型设施的运作和跨学科研究合作。葛玉峰于南京林业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在德州农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徐建龙
徐建龙,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分子设计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一直从事水稻种质资源重要农艺性状有利基因挖掘、克隆与全基因组设计育种研究。
现任华南农业大学、长江大学和扬州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原子能核农学会理事, The Crop Journal责任编委、作物学报常务编委和核农学报编委。
获省级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各2项,育成水稻审定品种15个,获得专利16项,新品种权10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30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68篇,参编论著2部。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11人、硕士21人。
刘丙新
刘丙新,2010年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获作物遗传育种硕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在山东冠丰种业、沈阳恒茂农业、吉林华榜天和等公司从事玉米种质资源评价、玉米自交系选育等常规育种工作。
现就职于青岛清原农冠集团,负责玉米品种研发。经过对先锋中国的玉米种质资源持续关注、挖掘分析,较为系统的梳理总结出先锋中国玉米品种亲本的选育衍化过程。
张颖
张颖,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作物表型组学研究,专注作物显微表型获取技术体系构建、作物显微表型精准鉴定及组学分析。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国家博士后基金等科研项目6项;发表SCI论文2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IF: 6.84)、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IF: 4.11) 、Plant Methods(IF:3.17)等专业领域杂志发表SCI论文12 篇;获得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服务)1 项;获实用新型授权1项,参与取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5项。
相关推荐
百奥繁育 | 良种选育的信息管理系统
8月25日,江西省水稻种质资源创新交流及智能育种技术研讨会在江西省农科院顺利召开。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广东省农科院、江西省农科院、中国水稻所江西早稻中心、南昌市农科院、赣州市农科所有关专家代表以及省内种企代表共约40人参与了本次交流会议。
有人说,植物育种的过程就像工厂流水线。挑选的种质即原材料,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设计与加工,送入田间生产线后,一代代优中选优,还得经过严格的产量、品质、抗性测试,过五关斩六将,最终拿到审定编号,成为可以推广的成熟产品。 虽然流程相似,但育种工作远不及工厂生产那样标准。田间环境气候复杂、真实性状判断困难、水肥条件难以统一……种种困难下,选育良种成了概率事件,育种家们都有种“尽人事听天命”的无奈感。